为持续推进区县青少年心理健康、新就业群体心理关怀、特殊群体精准帮扶等举措,共同探索“高校专业支撑+地方多方协同”的现代化社会心理服务模式,11月7日上午,青田县委社会工作部一行来到心理学院,于33幢508会议室举行交流座谈会,并参观了浙江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智能实验室。
青田县委社会工作部常务副部长、两新工委书记张良波、教育局副局长蒋战果、教育科吴官军、疾病控制与综合监督科科长黄燕、鹤城街道西门社区工作人员陈莹莹、心理学院院长孙炳海、党委书记马莉、副院长贾磊、学术副院长谢瑞波、社会服务中心赵轩以及教师代表李文俏、郑阳出席会议。

马莉书记对青田县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基础与社会服务成果。她重点分享了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专门教育等领域的实践经验,特别是与多地开展多部门协同推进心理健康工作的相关情况。结合过往合作经历,马书记进一步强调了与地方政府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的重要性。

张良波部长详细介绍了青田县在当前发展阶段面临的社会心理挑战:出国人员子女心理健康关爱缺失、部分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凸显、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的压力疏导需求迫切。他希望借助高校专业力量,共同开展心理疏导、人员培训、课题研究与社会服务机制建设,推动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协作格局。

孙炳海院长从心理学与社会学的交叉视角出发,指出青田社会心理问题具有复杂性、系统性与代际传递特性,绝非单一部门可独立解决。他强调,许多青少年心理困扰的根源与家庭教养方式、亲子互动质量密切相关,教育系统的压力需要回归家庭与社区进行疏解。孙院长提出,未来合作应聚焦“专业化赋能”与“系统化构建”两大方向,整合多方力量,构建全域覆盖、全程响应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交流研讨环节,双方围绕合作模式深入交换意见。校方结合丽水缙云协同模式、台州“六个100工程”等案例,提出三项路径:一是构建“本地化成长”模式。通过专家督导、案例研讨等方式培养本地骨干队伍;二是建立培训体系。为青田定制方案,选拔本地心理教师和社区工作人员参与“案例督导”等系统培养;三是强化重点群体精准服务。开展专项调研与心理疏导,提供科学解决方案。






此次座谈会不仅是校地双方在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一次深度交流,更是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步伐。未来,学院将以省哲社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智能实验室为重要支撑,持续赋能地方心理健康服务,不断践行“以专业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促进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实现学术资源与地方发展需求的高效对接,为提升公众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坚实的“浙师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