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思想碰撞,启迪未来 | 心理学院2025年全国大学生学术交流周成功举办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日期]:2025-07-04[访问次数]:10

为推动学术交流,培育高校学子的科研素养与创新思维,72日至4日我院成功举办2025年全国大学生学术交流周活动。本次活动通过主旨报告、专题工作坊、硕博创新论坛等多样化形式,为与会学员精心打造了一场精彩纷呈、内涵丰富的学术盛宴,共吸引了来自江西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上海政法学院、温州医科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全国多所院校的近五十名优秀学子参加。

开幕式

72日上午,2025年全国大学生学术交流周开幕式在心理学院17-718会议室隆重举行。开幕式由学院副院长汪俊主持,学院党委书记马莉、副院长贾磊出席。

首先,马莉书记代表学院对远道而来的优秀学子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回顾了学院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科研创新方面的卓越成就。她鼓励同学们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保持创新,勇于突破。

孙炳海院长在讲话中系统回顾了学院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学院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特色优势与重要地位。他勉励学员们把握学术前沿动态,拓宽研究视野,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为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主旨报告

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科带头人李伟健教授首先作了题为《教师共情提升策略与路径——共情研究20年回眸》的主旨报告。李伟健教授在报告中回顾了20年来教师共情研究的历程,并展示了团队在教师共情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包括共情能力与学生学业成绩的正相关关系、共情发展的悖论现象等。针对共情能力提升,他提出了多项策略,包括通过视频录制与反馈训练提高共情准确性,以及重塑教师思维模式以增强共情动机,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科学指导。

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任理事长,浙江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乐国安带来了题为《我对心理学的认识》的主旨报告。乐国安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学术经历,分享了自己对心理学的深刻见解。他认为心理学是一门高深且大众的学问,既探讨人的心理本质,又触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如何学习和研究心理学方面,乐国安教授鼓励同学们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同时注重跨学科融合,以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研究,推动心理学不断向前发展。

工作坊

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四场精心组织的专题工作坊为学员们带来了心理学前沿技术的深度探索与实践体验。工作坊一聚焦“脑电技术与应用”,李城林副教授系统讲解了脑电技术原理与前沿应用,通过实验室观摩与实践操作,助力学员构建技术认知框架;工作坊二围绕“教师教育研究中的超扫描技术应用”展开,肖威龙博士结合近红外超扫描技术,剖析其在教师认知与师生互动场景的价值,并指导现场实践;工作坊三聚焦“近红外脑成像原理与应用”,浙江大学特邀教授潘亚峰通过对比fNIRSEEGfMRI等技术的异同,强调了超扫描技术在社会互动等研究中的潜力;工作坊四由谢瑞波教授主讲“家庭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暨辅导行政体系建设”,从现实挑战与教育模式切入,深入剖析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提供了有效参考。

硕博创新论坛

硕博创新论坛作为本次学术交流周的重要环节,为与会学子搭建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会上,心理学院优秀研究生代表陈名树、陈月和陈佳禾分别围绕学术深造路径规划、课题研究方法体系构建以及个性化学术实践探索等关键议题,展开了系统且深入的专题分享。三位分享者从不同角度切入,既有宏观规划指导,又有具体方法传授,更有创新经验分享,为与会学子提供了全方位的成长指南。

闭幕式

闭幕式上,中国心理学会前任理事长、教育部长江学者、浙江师范大学双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院院长周晓林作了《如何做一篇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报告。他从选题创新、方法规范、论证严谨等维度,系统阐释了高质量学术研究的要求,强调研究生培养需有端正学术动机、恰当选题方向、扎实知识储备、规范研究方法与严谨逻辑思维,并勉励同学们做好长期奋斗准备,以持续积累推动中国心理学学科发展。

本次学术交流周为学员们搭建了一个高水准、专业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全面展示了基础理论深化、实践应用创新、方法优化及技术融合等多方面心理学前沿成果,给与会青年学子带来了深远的学术启迪。未来,学院也将持续拓展学术交流渠道、丰富交流形式,着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心理学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