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尖峰卓越心理讲堂第一百三十四讲 | 心学的智慧与对话的力量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日期]:2025-05-28[访问次数]:10


521日晚,“尖峰卓越心理讲堂”第一百三十四讲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史占彪,为心理学院师生带来题为《心学的智慧与对话的力量——用心用情不用力的对话沟通艺术》的讲座。讲座由心理学院学术副院长谢瑞波主持。

讲座内容围绕“经典对话案例解读阳明心学的智慧思想以及“心理教练对话的力量三部分展开。讲座的第一部分,史占彪教授指出在对话实践中,引导者需通过倾听、提问与回应,以好奇开放的态度引导对方自主思考、深入探索人生意义。个体亦可通过自我对话,回应12个具体问题,逐步突破“知道做不到”的困境,而接纳自身不完美、允许暂时性局限正是打破该困境的关键。

在第二部分,史占彪教授以阳明心学精髓“四句教”为切入点,深入阐释了良知修习的路径。指出人人皆具可成圣贤的良知(超越善恶、近于圣人之境),但良知易被蒙蔽,所发之“意”有善有恶,故需通过诚意(借助觉醒、为善去恶)抵达清澈良知,并随时随地践行。当良知回归“无善无恶”状态时,人即处于最具能量与智慧的状态。


第三部分,史占彪教授从本土视角将“心理教练”定义为“此心即理,教练合一,激发潜能,助人成事”,强调其核心是聚焦未来目标与潜力,通过提问、反馈、激励引导被教练者自我发现与提升,并系统介绍了心理教练的要素、对话思路、理念、逻辑、技巧及特征。在现场特别设置模拟对话环节,史占彪教授带领师生直观感受对话的精神与力量,帮助个体看见自身积极资源。

讲座结束后,谢瑞波教授提出,当代心理学工作者的“良知实践”包含两点:一是个人层面的良知觉醒;二是人际层面以共情、真诚的态度与知行合一的行为,在对话中将良知能量转化为可传递、可感知、可激发的交互性精神资源,唤醒他人良知。

最后,李伟健教授总结时呼吁,心理学人应秉持“知行合一”的学术品格,将研究扎根中国社会现实,以问题导向的学术创新回应时代命题,让心理学智慧成为滋养个体生命成长、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力量。

本次讲座以阳明心学智慧为内核,结合后现代心理学,通过对话的过程唤醒主体生命的能动性与可能性,助力当代青年学者在理论与实践中实现生命价值的深度觉解与绽放。


文字/莫康妮赵璐雪

/周梦珂


返回原图
/